PET-CT运用于黑色素瘤
恶性黑素瘤是由皮肤和其他器官黑素细胞产生的肿瘤,原发性黑素瘤均由表皮内的黑素细胞增生导致,其表现为色素浓重的渐渐增大的结节,周围可绕以红晕。其发病率虽较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低,但恶性度大,转移发生早,死亡率高。
PET-CT运用于恶性黑色素瘤
PET-CT运用于恶性黑色素瘤是利用肿瘤组织摄入18F-FDG的量与肿瘤的恶性程度直接相关,由于PET-CT可以准确探测到18F-FDG所在部位和摄入量并形成三维断层影像,因而,应用18F-FDG PET-CT显像可早期发现皮肤肿瘤原发及转移病灶,为临床选择正确、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以下是足底恶性黑色素瘤的案例:
恶性黑素瘤是由皮肤和其他器官黑素细胞产生的肿瘤。原发性黑素瘤均由表皮内的黑素细胞增生导致,其表现为色素浓重的渐渐增大的结节,周围可绕以红晕。其发病率虽较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低,但恶性度大,转移发生早,死亡率高,因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重要。除了由巨大性先天性色痣续发癌变的病例多见于儿童外,恶性黑素瘤大多发生在中老年人。
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的浑身18F-FDG PET-CT影像表现特点,评价18F-FDG PET-CT对恶性黑色素瘤分期的价值。方法对28例病理证实的恶性黑色素瘤病人的18F-FDG PET-CT浑身显像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眼球内黑色素瘤表现为眼球内高密度结节,〉1.0cm病灶FDG代谢增高,PET-CT较单独PET或单独CT发现更多转移灶,但对于原发病灶的显示较MRI差。颅内恶性黑色素瘤PET-CT表现有一定特征,但对病灶的检出及鉴别诊断较MRI差。
四肢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灶显示为局部软组织肿胀,FDG摄入未见明显增高;转移灶显示为局域淋巴腺转移及远处转移,单独CT对所有检出病灶诊断的阳性率为87.20%,单独PET对所有检查病灶诊断的阳性率为72.5%,PET-CT对所有检查病灶诊断的阳性率为99.1%。
结论:18F-FDG PET-CT对于恶性黑色素瘤的定性诊断有一定价值,对判断临床分期具有重要价值。PET-CT检查较单独CT或单独PET检查可以检出更多病灶,提高诊断阳性率
荐 相关文章

在线预约
绿色快速预约通道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