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检查早期诊断鼻咽癌
PET/CT体检检查早期发现诊断鼻咽癌
远处转移是引起鼻咽癌治疗失败的难题,常规检查手段,如胸部X线片、B超、骨扫描等方法通常用于检查肺、肝、骨骼的转移病灶,可是上述方法发现远处转移的概率很低。Kumar等报道在139例鼻咽癌中,利用上述方法发现3.6%的远处转移,然而应用18F-FDG PET检查91例鼻咽癌病人,改变了11例患者的分期,其中10例是常规检查没有发现而PET发现远处转移的患者。
研究表明PET/CT对鼻咽癌分期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94.4%、95.4%、96%和94.4%,高于CT的准确性,而PET可以发现CT不能查出的远处转移。本组21例患者经18F-FDG PET/CT检查,改变了4例患者的N分期,而且其中3例患者的治疗策略需要修改,提高了放疗剂量或加用化疗,由此可能令此3例患者潜在复发或转移的病灶得到控制而达到治疗。
Sakamato等研究了22例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病人,在放疗或化疗前和治疗后3周~4周进行18F-FDG PET检查,结果治疗后SUV明显低于治疗前(平均 7.0 vs 3.8),然而同期的CT和MRI检查结果显示肿瘤的缩小程度与PET结果并不一致,治疗后CR、PR、NC病人的平均SUV分别为2.7、3.6和4.5。
放射治疗后何时进行PET检查确定治疗疗效至关重要。Rege等对12例头颈部鳞状上皮癌用18F-FDG PET进行了放射治疗前、中、后检查,放疗后PET检查是在放疗结束后6周进行,结果显示当放疗剂量<20Gy时原发肿瘤的18F-FDG摄入增加,然而放疗即将结束放疗剂量>45Gy时摄入明显降低;所有放疗有效的患者其18F-FDG PET摄入均降低,然而对放疗抗拒的肿瘤放疗后6周的PET结果依然显示葡萄糖代谢升高,研究的结论是放疗后4周PET显示持续的18F-FDG高代谢提示肿瘤残留,假使放疗后肿瘤组织退缩明显而18F-FDG摄入增加则可能是假阳性。Greven等[8]也对PET评价放疗疗效的优等时机进行了研究,对头颈部鳞癌患者于放疗前、放疗后1个月,放疗后4个月进行18F-FDG PET检查,结果放疗后1个月病理显示残留的6例患者病灶区代谢均增高,可是有3例病人结果为假阴性;4个月后的PET检查结果显示所有肿瘤残留者都是18F-FDG高摄入,且没有假阴性。1个月后PET检查出现假阴性的可能原因是放疗刚刚结束时,不管肿瘤细胞的活性如何,18F-FDG整合入肿瘤细胞的总量都减少。本组研究中1例患者,于放射治疗DT30Gy时曾行PET检查,结果放疗前、放疗中、放疗后的很大SUV分别为12、3.3、2.1。本组病人PET/CT检查均在放疗后2周内进行,我们的初步观察发现放疗后短期内行PET/CT检查,肿瘤很大SUV降低,提示肿瘤细胞活性降低,可是往往由于放疗诱发的炎症的影响,18F-FDG的高代谢区域较放疗前明显增大;并且发现放射治疗结束后CT显示颈部没有完全消退的淋巴腺,PET/CT的结果显示淋巴腺已经没有代谢活性,因而用功能影像和解剖影像来评价肿瘤消退的结果不同。
本研究初步结果显示PET/CT对鼻咽癌的分期方面比单纯CT检查更准确,尤其是对N2和N3的患者,PET/CT检查往往可以发现更广泛的淋巴腺转移或是远处转移灶,指导临床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而对放射治疗后CT显示病灶消退不明显,不能鉴别是组织纤维化时还是肿瘤残留,18F-FDG PET有助于两者的鉴别。本研究由于进行的时间短,采集的病例数较少,还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尚需大量的患者材料收集和较长时间的观察,然而初步的结果已经展现18F-FDG PET在鼻咽癌分期以及检测鼻咽癌放疗疗效方面较单纯的CT检查可以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有更广的应用前景。
荐 相关文章

在线预约
绿色快速预约通道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