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做PET-CT检查要控制血糖
在PET-CT预约期间,患者被告知在检查前测量他们的血糖,并在开始检查前控制他们的血糖。很多患者表示难以理解。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PET-CT基本原理是利用PET和CT联合成像,通过引入放射性核素进行显像,然后再使用CT解剖结构进行联合诊断。其显像主要引入的显像剂包括代谢物、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及多肽等元素,属于综合分子显像技术。做PET-CT检查时,血糖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一般低于11.1 mmol/L,糖尿病患者检查前要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高血糖会竞争性抑制细胞摄取18F-FDG,影响18F-FDG在体内的生物分布,以及肿瘤细胞的摄取
那么,结果的显像结果也就不准确了。众所周知,恶性肿瘤细胞是人体内的“江洋大盗”, 它的代谢活性非常高,掠夺性的摄取体内的营养,而葡萄糖是人体细胞(包括肿瘤细胞)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恶性肿瘤摄取的葡萄糖远远高于其它正常组织。基于这一特性,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葡糖糖作为显像剂(即18F-FDG)注射到体内可使其在肿瘤等病变组织中浓聚,从而在图像中呈现出一个明亮的点,而这种浓聚点在PET-CT中用SUV数值进行量化,它的全称为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 ,SUV),是PET-CT在肿瘤诊断中常用的半定量指标,在评价疗效时的价值较大。另外,将CT与PET的信息结合到一起,保留了经典的解剖影像的作用,提高了病灶定位的准确性显像。PET-CT成像就像给一个坏人安装了GPS追踪器,无论他走到哪里,都能在茫茫人海中成功定位。
荐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