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转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指南
2010年 1月, AANS公布了脑转移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指南(JNeurooncol2010, 96:45-68)。 该指南是在 1990年~2008年 16 966篇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依照循证医学标准制定的, 对脑转移瘤的不同治疗方式提出了规范性建议。
1.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SRS)+单纯全脑放疗(WBRT)与单纯 WBRT疗效比较
①对于 KPS评分≥70分的单个脑转移瘤病人, 与 WBRT相比, SRS+WBRT可以显著延长生存时间。
②对于 KPS评分≥70分且存在 1 ~ 4处脑转移瘤的病人, SRS+WBRT在肿瘤局部控制和功能维持方面比单纯 WBRT更有优势。
③对于存在 2 ~ 3处脑转移瘤的病人,与单纯 WBRT相比, SRS+WBR可以显著延长生存时间。
④Ⅲ级临床证据显示, 对于 KPS评分 <70分且存在单处或多处脑转移瘤的病人, SRS+WBRT比单纯 WBRT可以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2.SRS+WBRT与单纯 SRS疗效比较 单纯 SRS治疗脑转移瘤可以获得与 SRS+WBRT相近的生存率。
3.外科手术切除肿瘤 +WBRT与 SRS±WBRT疗效比较两种方法疗效相近。
4.SRS与 WBRT疗效比较 虽然两种方法单独应用均有良好效果, 但 SRS对于存在 3个以上脑转移瘤的病人的生存受益更好。
为常见的一型, 其主要临床表现:
①常于 10 ~ 40 岁发病, 儿童和青少年多见;
②运动不能耐受, 伴轻度肌萎缩;
③以卒中样发作为特点, 可表现为偏瘫、偏盲、视物模糊、失语等;
④局限性或全面性癫痫样发作, 发作性头疼、呕吐、精神症状或意识障碍;
⑤上述临床症状反复发作, 可渐渐出现智能下降、痴呆;同时伴有发育异常, 如身材矮小、发际低、弓形足和神经性耳聋等。
实验室检查有血乳酸升高等, 脑影像学检查可见病灶多位于颞枕顶叶皮层脑回处 , 脑 MRI表现为长 T1、长T2信号, 部分病人头颅 CT可见基底节钙化 , 骨骼肌活检肌肉组织中可见蓬毛样肌纤维, 电镜检查可见异常线粒体聚集。
综上所述, 临床上如遇到 40岁以下年轻病人 , 临床表现“感冒”、发热和较持续的头疼, 伴有癫痫发作、精神性格改变而没有明显的意识障碍, 尤其出现视力和听力障碍, 并渐渐出现智力下降, 影像改变累及双侧颞枕顶叶者, 诊断上要想到与 MELAS鉴别, 对于那些反复发病诊断为“病毒性脑炎” 、有内分泌异常者, 要注意有没有不耐受疲劳以及家族史, 必要时应考虑行肌肉活检明确诊断, 目前肌肉活检找到蓬毛样肌纤维并结合临床, 依然是诊断线粒体脑肌病的主要手段, 如能结合基因检测则更完善。
该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治疗上常用能量合剂, 如 ATP、辅酶 Q等, 可作为氧化磷酸化辅助因子的补充, 以防止氧自由基对线粒体内膜的损害;大剂量 B族维他命(B1、B2、B6 )和辅酶 Q10可降低血乳酸和丙酮酸水平, 可不同程度地改善病人临床症状。 除此以外, 较近应用于临床的新药丁苯肽具有保护线粒体的作用, 可考虑使用。
荐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