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胃癌好吗?
胃癌是我国高发肿瘤,死亡率高。不可手术的晚期胃癌预后差,在不进行化疗的情况下中位生存期大约只有3-4个月,姑息化疗能将中位生存期延长至6-10个月。当前主要使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铂类、氟尿嘧啶类、紫杉类、阿霉素类等。
阿帕替尼所有临床研究安全性数据库中包括服药1次的健康受试者36例和至少服药1次的实体瘤患者1230例,服药较长的患者已服药2年。在Ⅰ、Ⅱ、Ⅲ期试验中接受850mgqd剂量的受试者有229例(I期试验6例,II期试验47例,III期试验176例)。观察到的不良反应类型与其它抗血管生成为主要靶点的药物类似。常见的不良反应(≥5%)包括血液学毒性(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降低)和蛋白尿、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胃肠道反应(腹泻、腹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乏力、腰背酸痛、声音嘶哑。主要的实验室异常包括肝酶异常(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碱性磷酸酶升高、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乳酸脱氢酶升高)、电解质异常(低钾、低钙、低钠)。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为上消化道出血。大多数与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为1-2级,并可通过暂时停用甲磺酸阿帕替尼、减少剂量或对症治疗予以处理。目前未出现非预期的毒性反应,与III期报告的不良反应类似。
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小分子靶向药物,选择性作用于VEGFR-2靶点,在临床前研究中观察到对靶点的生物学效应。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的Ⅱ、Ⅲ期试验中均观察到本品作为三线及三线以上治疗相对安慰剂可延长生存大约2个月,这对生存时间在3-6个月的人群有肯定的临床意义。既往批准的一、二线化疗及靶向药物也大多基于延长约2个月的生存优势。临床研究中观察到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同类抗血管生成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蛋白尿、手足综合征等,出血、穿孔、肠梗阻等严重不良事件少见,属于该类药物作用机制可预期的并在可控范围内。
大多数与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为1-2级,并可通过暂时停用甲磺酸阿帕替尼、减少剂量或对症治疗予以处理。目前未出现非预期的毒性反应,与III期报告的不良反应类似。
荐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