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刀及伽玛刀的发展史
如今大家对于伽玛刀这三个字也许并不感到陌生,但提到陀螺刀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甚至并没有听说过。其实第五代伽玛刀又称陀螺刀,下面我们就从第一代伽玛刀到第五代伽玛刀,分别为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它们的发展史以及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陀螺刀(第五代伽玛刀)
陀螺旋转式钴60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系统是目前世界上十分优等的精确放疗设备之一它采用了航天陀螺仪的旋转原理,将钴60聚焦放射源安装在两个垂直方向同步旋转的陀螺结构上。
其陀螺旋转三次聚焦形成的特有的“陀螺峰”剂量场,超越了质子和重离子的“布拉格峰”形成的剂量场,高精度的自动化控制达到了国际领跑水平。该放疗系统性能超越了售价近亿美元的质子治疗系统,具备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优势:
(1)无创伤、不出血、不需麻醉、不需要特殊的术前准备和用药,治疗在清醒、无痛的情况下进行。
(2)治疗过程不受年龄、身体状况及心脏病、糖尿病、肺炎等并存病的影响,无治疗禁忌症,尤其适合于不能耐受手术或麻醉者,对多发性转移病灶可一次性治疗。
(3)治疗全过程均由计算机控制,精确、安全、可靠、疗效确切,正常组织无损伤。
(4)治疗全过程省时,大约需要几分钟至十几分钟,不受饮食和活动限制,病人不脱发,无严重不良反应。
瑞典医科达头部伽马刀(第一代)
1951年,瑞典神经外科专家LekseⅡ教授提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概念,1968年,瑞典静态头部伽马刀诞生。
聚焦方式:静态射线一次聚焦 适应症:头部肿瘤焦皮比(放射增益比)50:1
优点:
1. 静态聚焦半影区小正常组织损伤少,适合圆形形状规则病灶,功能性疾病的治疗更精确。
2. 201颗源,放射剂量每分钟很高。
缺点:
1、圆形准直器填充适形有冷热点。
2、无实时位置检测系统。
3、整机价高,难普及。
中国头部旋转式伽马刀(第二代)
1995年中国宋世鹏先生发明并生产了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旋转式头部伽马刀,从而打破了瑞典伽马刀长期一统天下的局面,结束了中国没有世界领跑水平的大型医疗设备的历史,并于1997年5月取得了美国FDA认证,标准进入了国际市场。
聚焦方式:射线旋转一次聚焦
适应症:头部肿瘤焦皮比200:1
中国体部伽玛刀(第二代)
1998年,中国体部伽玛刀诞生。
聚焦方式:射线旋转一次聚焦
适应症:体部肿瘤
焦皮比 45:1
优点:
1. 二维旋转动态聚焦组织损伤小,适合形态规则病灶。
2. 30颗放射源,减低成本利于推广。
缺点:
1. 圆形准直器,填充适型有冷热点可能。
2. 无实时位置检测系统。
中国全身伽玛刀(第三代)
2002年,深圳市海博科技公司采用深圳奥沃公司的专利和技术,生产出了 称为“超级伽马刀”的放射外科设备,这是全球第一台既能治疗头部肿瘤,又能治疗体部肿瘤的伽马刀,该机采用18颗钴源,分为两组,扇形排列,治疗头不自转,可围绕人体纵轴(Z轴)做360度转动。
焦皮比:200:1
优点:
1. 二维旋转动态聚焦组织损伤小,适合形态规则病灶。
2. 30颗放射源降低成本利于推广。
缺点:
1、圆形准直器,填充适型有冷热点可能。
2、无实时位置检测系统。
中国全身伽马刀(月亮神伽马刀,第四代)
第四代全身伽马刀,覆盖头体适应症,治疗头自身不旋转,入射角度靠治疗床的三维运动选择入射角度,独创的矩形准直孔,使焦点误差,照射自由度和剂量分布状态优于第三代伽玛刀。
焦皮比:200:1
优点:
1、动静态双重聚焦开创三维适形治疗模式对于不规则型肿瘤适型效果更好,多角射线入路合理避让正常器官,正常组织损伤更小。
2、42颗放射源可增加放射剂量/分钟,减少治疗时间。
3、矩形孔准直器使填充适型无冷热点减少肿瘤复发几率。
4、实时位置检测系统可使机械误差减小到0.1毫米。
缺点:
整机价格较高,不利于推广。
以上就是我们对于五代伽玛刀的发展以及特点的介绍,希望通过我们的介绍能够让大家更清晰的了解伽玛刀设备的发展史。
荐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