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的发病与环境因素关系
大肠癌的发病主要与环境因素有关,与生活习惯、饮食方式有明显关系。代谢流行病学表明,过度摄取饱和动物脂肪,糖分吸收过快,从而增加胆汁分泌,加快了胆固醇衍生物在大肠内的积聚和浓缩,纤维素的缺乏,可使食物中胆固醇和胆汁酸的代谢产物在肠道内通过速度减慢,这些产物能增加实验动物大肠肿瘤的诱发率。
Manousos已经证实:高肉类一低蔬菜与低肉类一高蔬菜的不同比例的人群中,结肠癌的风险率相差可达8倍之多。高脂肪饮食对大肠癌的发病机理还不明确,但有些研究表明:某些胆汁酸可与肠粘膜细胞相互作用,改变细胞的通透性,促进肠道对致癌物质的吸收;初级胆汁酸与次级胆汁酸增加某些多胺合成限速酶的活性;胆汁酸能促进肠道上皮的增生。
Burkitt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纤维假说”得到许多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的支持,并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其机理是:纤维素具有吸附水分的性能,增加粪便的量和体积,减少肠道中致癌物质的浓度及停留时间,而且粪便的酸度下降,可抑制类固醇的形成和胆汁酸的脱羟作用,从而减少致癌物质的形成和活化,减少大肠癌的发病危险性。
大肠粘膜上皮和粘膜腺体结构经过一系列形态变化发展为癌:较初的异常常没有形态变化,而仅出现上皮细胞增生、分化及凋亡等各种标志的改变。
随后,可见到从癌前病变到癌的肉眼改变,如灶状隐窝异常和微小息肉,这一阶段,可没有肉眼形态变化,但已可见明显病理组织学变化:较后,可见到息肉、瘤块及扁平病变等明显肉眼改变。
阅读:结肠癌造成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结直肠癌病发的诱因有哪些
荐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