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早期诊断有望取得新进展
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蔡伟教授承担的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课题——《仿生修饰体内长循环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研究》近日通过专家验收。
此项研究首先发现,磷酸胆碱聚合物仿生修饰后的氧化铁纳米粒子,不仅具有优异的胶体稳定性和血液相容性,且在体内循环时间明显延长,有望给癌症和其他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带来新途径。
据介绍,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在高灵敏度核磁共振成像、靶向给药、肿瘤热疗、基因输送等前沿领域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将磁性纳米粒子应用于人体内,面临的困难是因网状内皮系统快速摄取导致体内循环时间过短,无法维持有效的血液浓度和循环时间来完成对网状内皮系统之外的组织进行成像诊断与药物转送。
阅读:肿瘤个性化治疗的新突破 机动车排出的尾气也是致癌物
科研人员介绍,特定的细胞膜结构使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可存活长达120天而不被巨噬细胞吞噬。基于这一启示,蔡伟小组采用仿生设计思想,通过原子引发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在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表面原位生成磷酸胆碱聚合物,模拟细胞膜的结构,磷酸胆碱聚合物在生理条件下与生物分子(如血浆蛋白等)有高度的匹配灵活性,可有效抑制血浆蛋白的吸附,几乎不激活任何排异反应,对维持氧化铁纳米粒子不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由此,既实现了满意的胶体稳定性和血液相容性,也使氧化铁纳米粒子在人体内的循环时间明显延长。
荐 相关文章

在线预约
绿色快速预约通道
阅读排行